體育學堂 三項鐵人101:挑戰極限的體能盛宴
三項鐵人賽事需要運動員連續完成游泳、單車和跑步三個項目,每個階段都設有「轉項區」進行裝備更換,而比賽時間則包括在轉項區停留的時間。運動員除了需要擁有良好的體能,更要懂得分配速度、掌握呼吸節奏,才能應付每個階段的挑戰。自2000年悉尼奧運開始,三項鐵人成為國際賽事後,更於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列為正式競賽項目。香港在2025年全運會將承辦三項鐵人相關賽事,包括男子、女子個人賽及混合接力,讓香港運動員有機會與其他地區精英同場較量,感受世界級賽道的刺激與壓力。
三項鐵人運動的歷史
三項鐵人運動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00至1920年代的法國,但現代公認的三項鐵人賽事則起源於1974年美國加州的Mission Bay Triathlon。隨著這項運動在全球日益普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於1992年宣布,三項鐵人將從2000年悉尼奧運開始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標準的三項鐵人比賽項目
標準的三項鐵人比賽包括三個連續進行的項目:首先是1.5公里的公開水域游泳,接著是40公里的公路單車,最後以10公里的長跑作結。這個被稱為「奧運距離」的賽制對初學者來說確實頗具挑戰性,因此近年發展出多種不同距離的賽事,例如適合新手的短距離賽(750米游泳、20公里單車、5公里跑步),以及2020年東京奧運新增的混合接力賽。

香港在三項鐵人運動上戰績

香港三項鐵人運動近年屢創佳績。2025年,港隊於香港主場舉行的亞洲三項鐵人半奧運距離錦標賽中,由Robin Bent Edvin Thomas Elg、伍泰龍、韋祺及韋禔組成的隊伍勇奪混合接力銅牌,延續在亞洲混合接力的穩定成績。同樣亮眼的還包括2014年布吉亞洲沙灘運動會和2018年巨港亞運港隊混合接力同獲銅牌,展示港隊長年於區內賽場的強勢。
現役港隊精英選手伍泰龍,近兩年於香港主場三項鐵人世界盃及亞運會均取得亞洲第三和個人銅牌的佳績,並持續力爭奧運入場券,女將彭詩雅在多個國際賽事亦有出色表現。已退役的「香港首席鐵人」李致和現任教練,他過去曾在2006年多哈亞運奪得銀牌、2007年世界錦標賽取得亞洲最佳第16名,至今仍為本地三項鐵人的代表人物,並致力推動香港三項鐵人運動發展。
比賽裝備及規則
三項鐵人比賽的裝備要求相當嚴格。選手必須穿著專用的Tri Suit連身戰衣,這是一件式的背心連短褲設計。游泳時需配戴泳帽和泳鏡,單車環節則必須使用公路單車並全程佩戴頭盔。

轉項區(Transition Area)是決勝關鍵,所有準備時間皆計入總成績。專業選手會運用以下技巧提升效率:
- 單車預置:將單車鞋鎖在踏板,用橡皮筋固定位置
- 頭盔擺放:頭盔帶朝外展開,置於把手上方
- 跑鞋優化:採用彈性鞋帶,省去綁帶時間

違規警示:未在指定區域上下車(如2012年倫敦奧運英國名將Brownlee被罰15秒)、錯拿他人裝備都可能遭判罰甚至取消資格。
初初學者建議從水陸兩項(泳池游泳+路跑)入門,香港常見賽場包括淺水灣與黃金海岸。現時香港每年舉辦體育節三項鐵人賽、亞洲盃等賽事,優秀選手更有機會征戰奧運會、亞運會與世界錦標賽。
三項鐵人不僅是一項體能挑戰,更是意志力和策略運用的極致表現。透過曹詠淘和余承謙兩位選手的專業分享,希望能夠讓更多香港觀眾認識並愛上這項充滿魅力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