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因過度重視體重,或一些長期缺乏自信等心理問題,造成不同的飲食失調疾病,包括厭食症、暴食症和狂食症,這三種患者會出現甚麼徵狀?家人和朋友要注意哪些警號?治療飲食失調的方案要多管齊下,其中包括哪些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與心理學家陳頌恩博士為你講解。

精靈一點:飲食失調 / 飲食心理學
嘉賓: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心理學家陳頌恩博士

文章索引


出現厭食症的原因是甚麼?

通常厭食症患者並非討厭食物,他們的核心問題是對自己的體重和體型有一種扭曲的認知,例如明明人人都覺得他很瘦,他仍覺得自己肥胖,或對自己的體重數字很敏感和非常執着,因此用減少進食的方法來達到減重的目的,刻意減少營養攝取,令體重遠低於健康標準。




患上厭食症有甚麼徵狀?

由於進食太少,頭髮會慢慢變得枯乾和脫落,膚色變得枯黃,身體的脂肪越來越少,容易怕冷,心跳減慢,可能出現血壓低,肚子不舒服,身體出現很多毛病。有些患者進食後會扣喉,長期胃酸上湧會造成蛀牙,或兩邊腮部脹起。行為方面,患者會刻意吃得慢或把食物切成小塊進食,以免被人發現他不願進食,或會偷偷服食瀉藥、利尿藥或減肥藥。當別人都說他太瘦時,他反而感到有成功感,令厭食行為變本加厲,形成惡性循環。


多管齊下治療厭食症

1.心理治療:透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改變對食物和體重的負面想法,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2.調整身體營養:由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劃,循序漸進為患者增加熱量攝取,定期監測身體指標,確保安全地恢復正常體重
3.藥物治療:服食精神科藥物,緩解焦慮情緒,回復正常飲食
4.家人一起面對:家人的態度往往會影響患者的病情,要學習與患者一起建立同理心和互信,並且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治療期有可能以年計


何謂暴食症?怎樣的食量可定義為暴食症?

與厭食症一樣,暴食症患者的核心問題也是對身體形象或體重過分執着,自覺身體過重,但其反應卻是無法控制自己不吃東西,出現以下徵狀可視為暴食症:
1.定義:在1至2小時內瘋狂進食大量食物
2.頻率與時間:每星期至少一次,持續3個月以上
3.行為特徵:進食速度異常快,常常躲起來進食,進食後感到內疚與抑鬱
4.與狂食症的區別、特點:暴食症患者在過量進食後會進行補償行動,例如扣喉;狂食症患者狂食後不會節食、扣喉或過度運動


暴食症患者不一定肥胖?如何區分貪吃和暴食症?

有些暴食症患者會肥胖,有些外表卻看不出來,因為雖然他吃很多東西,但進食後會扣喉,因此外觀上不一定肥胖。暴食症患者與一般貪吃最大的分別是,他們對自己的體重有着牢不可破的執着,例如堅持要達到某個非常輕的體重,完全不相信別人對他「並不肥胖」的評價。而貪吃的人則不會那樣扭曲地執着於體重。


治療暴食症以非藥物治療為首位

患者總覺得自己無法控制食量,進食後又深感後悔,繼而產生焦慮、不安和抑鬱,因此首先要建立同理心,讓他自己改變對體重的扭曲思想。
1.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改變負面思維模式
2.調整身體營養:規律進食計劃,恢復健康飲食習慣
3.精神科藥物治療:用藥物減輕症狀及抑鬱和焦慮等問題,提高治療效果


暴食症和厭食症會否在同一人身上出現?

有這可能,因為很多時候厭食症患者未必長期都厭食,可能有一段時間厭食,慢慢又會變成暴食,然後一段時間後又變成厭食,並非百分百由始至終都是厭食或暴食,兩者會互相影響。


狂食症患者有何特徵?與暴食症有何分別?

狂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同樣都會無法控制地大量進食,分別在於狂食症患者在狂食後雖然也會內疚,但不會進行補償行動,例如扣喉、服食利尿丸或瀉藥等。狂食症患者的特徵是在家中收藏很多食物,趁沒有人留意時進食,因為他很怕被人看到自己又吃東西,所以會躲起來吃。家人未必會看到他狂食的狀態,但若發現家中出現大量吃完的食品包裝袋便要好好注意了。現時美國FDA已批准了一些藥物,可以控制患者的狂食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