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專利!香港40-64歲新確診患者佔半數,神經病變年輕化趨勢令人憂心。本文深入分析年輕糖尿病患者面臨的獨特挑戰:血糖控制差、治療依從性低、生活壓力大。探討為何年輕患者神經病變進展更快,並提供專屬的預防策略。從飲食調整、運動計畫到壓力管理,量身打造適合忙碌生活的控糖方案。無論你是年輕患者還是關心家人健康,這篇文章都將加深你對糖尿病管理的認知。
文章索引
- 全球糖尿病現況
- 世界糖尿病日的由來與意義 📅
- 糖尿病神經病變:沉默的併發症 🤫
- 四肢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警訊 🦵🦶
- 糖尿病神經病變與糖尿足的致命關聯 ⚠️
- 年輕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挑戰 🧑💼
- 早期發現與預防策略 🔍
-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與管理 💊
- 中醫推薦食療方 🍲
全球糖尿病現況
全球糖尿病現況驚人——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估計顯示,全球已有超過5.89億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2050年患者數可能暴增至8.53億。這個數字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的成長速度令人擔憂。
而糖尿病更是十大亞洲死亡殺手之一!全球每6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
在香港,糖尿病同樣是嚴重的公共衞生問題。根據醫管局報告,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總患者數約達70萬人。更令人憂心的是,糖尿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超過一半的新患者發病年齡介於40至64歲。
世界糖尿病日的由來與意義 📅
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WDD)的設立,源自對一位偉大科學家的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 於1921年發現了胰島素,徹底改變了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為表彰他的貢獻,國際糖尿病聯盟將他的生日11月14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旨在喚起全球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
2007年,聯合國大會更通過決議,將這一天正式定為「聯合國糖尿病日」,提醒世界各國糖尿病已成為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嚴重問題。這項決議呼籲各國將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列為優先工作,並制定相應的國家政策。
如今,世界糖尿病日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10億民眾參與。活動採用的藍色圓圈標誌,也已成為糖尿病健康宣導的全球性象徵。
糖尿病神經病變:沉默的併發症 🤫
糖尿病最令人擔憂的不僅是血糖問題,更是其引發的各種併發症。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黃渭湘指出,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分為大血管病變和小血管病變兩類。
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是最常見且最容易被忽略的併發症之一。這是指與糖尿病相關的周邊神經系統出現的病變,可以影響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導致多種複雜的臨床症狀。
統計顯示,約有30%至50% 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患有糖尿病神經病變。這種併發症通常悄悄來襲,初期可能毫無症狀,隨病情進展才逐漸顯現。
四肢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警訊 🦵🦶
遠端對稱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
這是糖尿病神經病變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所有病例的70%以上。這種病變主要影響觸覺神經,從神經末端開始損傷,首先影響足部,隨後逐漸向手部發展。
- 腳部彷彿隔了一層布,或像穿著襪子 👣
- 本體感覺受損,感覺像踩在棉花或海綿上
- 約10%患者會出現疼痛、麻木和夜間疼痛
自主神經病變
這種病變影響器官的自動運作,包括心血管、腸胃、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
- 蹲下起身時頭暈目眩 😵
- 夜間腹痛腹瀉
- 排便或排尿困難
- 性功能障礙
- 無故出汗等症狀
局部神經病變
這類病變相對罕見,影響特定的神經線,主要影響運動神經。
- 複視
- 面部歪斜
- 大腿無力
- 手部麻木等症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與糖尿足的致命關聯 ⚠️
糖尿病神經病變與糖尿足(糖尿病足部潰瘍) 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係。當腳部神經受損時,患者會喪失保護性的神經觸感,這是糖尿足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沒有足夠保護的足部容易發生變形和受傷。由於患者無法正常感知疼痛,即使足部受到傷害也可能不會重視,導致護理不當。
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的血管問題和感染風險增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足部傷口可能會逐漸惡化,最終導致嚴重的潰瘍甚至需要截肢。
除了外部損傷外,神經病變還會通過影響皮膚狀況間接導致足部問題。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病變會影響皮膚的出汗功能,導致皮膚乾燥。
這種乾燥在冬季會加重,容易出現裂紋,進一步增加感染風險。因此,隨著季節變化調整護理措施至關重要,冬季應特別注意足部保濕,定期檢查是否出現乾紋或裂紋。
年輕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挑戰 🧑💼
血糖控制較差
年輕糖尿病患者由於通常在較早期發現疾病,他們的糖尿病年期相對較長,這意味著有更長的時間接受高血糖的影響。
統計學研究表明,香港年輕人的血糖控制情況普遍較差,因此他們面臨的併發症風險和嚴重程度都需要更加重視。
治療依從性問題
年輕患者在治療依從性上存在顯著問題。年長患者對慢性病的接受度較高,能夠更加規律地覆診和遵循治療方案。
而年輕患者由於工作繁忙,經常會忘記驗血、服藥和覆診,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這種低依從性直接影響了血糖控制的效果。
疾病類型更複雜
年輕糖尿病患者的情況可能比年長患者更複雜。除了常見的二型糖尿病外,年輕患者可能患有一型糖尿病或混合型糖尿病,這些類型的糖尿病控制難度更大,需要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早期發現與預防策略 🔍
糖尿病的隱蔽性
糖尿病最具迷惑性的特點是許多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根據香港的健康調查,約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這一情況在年輕人和年長者中都普遍存在。
年輕患者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的途徑往往是被動的。由於年輕人未必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他們可能在出現其他症狀時才被發現患有糖尿病。
政府防治措施
為應對這一挑戰,香港政府於2023年11月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未被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在自選配對的家庭醫生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和長期跟進覆診服務。
截至2024年10月22日,已有約73,000名市民參加了「慢病共治計劃」。在已完成篩查的參加者當中,接近四成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與管理 💊
預防重於治療
糖尿病神經病變目前沒有非常有效的逆轉治療方法。因此,臨床重點往往放在預防和延緩病變進展上,而非逆轉已造成的損害。
預防的關鍵在於:
- 嚴格控制血糖水平 📊
- 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 戒煙 🚭
這些措施能有效延緩神經病變的進展。
足部護理教育
對於已經診斷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最重要的是進行足部護理教育,預防糖尿足的發生。患者需要學會:
- 定期檢查足部 👣
- 注意是否出現損傷、乾燥或其他異常
- 隨著季節變化調整護理措施
症狀管理
對於有症狀的患者,醫生會根據情況開處緩解症狀的藥物。若患者出現腳部麻木或疼痛,可以使用專門針對神經痛的藥物來舒緩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中醫推薦食療方 🍲
崔紹漢博士(中大臨床生化博士、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提供了一道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療方:芹菜香菇粥。
芹菜香菇粥
材料
- 芹菜 200 克
- 香菇(冬菇) 50 克
- 薏苡仁 50 克
功效
- 芹菜:平肝清熱
- 香菇:益氣和血
- 薏苡仁:健脾利濕
此食療有助平肝降壓,降血糖、降血脂。適合身體壯實者食用,體虛者不宜。
製法
- 洗淨材料
- 芹菜擇去根及老葉後切段
- 香菇(冬菇)浸發切片
- 加入生薏米,用8碗水煲1小時
- 調味即可
攜手對抗糖尿病 💙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加劇,糖尿病患者數量預計將持續上升。早期發現和規律管理是控制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關鍵。提高公眾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認識,培養良好的足部護理習慣,可以有效預防最嚴重的併發症——糖尿足的發生。
在這個世界糖尿病日,讓我們更加關注這一沉默的流行病,攜手為戰勝糖尿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