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氣轉變、颱風來襲,你是否總比天氣預報更早感到關節痠痛?家中的長輩常說這是「風濕」發作。本文由崔紹漢博士(中大臨床生化博士、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專業指導,深入淺出地解釋中醫所說的「痹證」與西醫的「風濕病」有何不同。帶你了解為何氣壓變化會引發疼痛,以及如何從根本理解這種常見卻惱人的現象,告別每逢下雨就擔憂的困擾。還附上詳細的「強骨祛濕湯」食譜,讓你輕鬆在家為家人燉煮一碗暖心湯水。

文章索引

💉 西醫看風濕:不只是關節痛那麼簡單

現代醫學中的「風濕」(Rheumatism)或「風濕病」(Rheumatic disease),並非指單一疾病,而是泛指關節或關節周圍軟組織受侵襲而產生慢性疼痛的一類疾病。受影響的組織包括:骨骼、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等。

醫學界公認的主要風濕病包括:

  • 🏸 軟組織風濕病:如網球肘、滑囊炎、腱鞘炎
  • 🦴 關節病變:退化性關節病變(如骨關節炎)和發炎性關節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 🔴 全身性結締組織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
  • 🔍 其他類型:血管炎和自體發炎性疾病


🌿 中醫看風濕:屬於「痹證」範疇

中醫將風濕歸納為「痹證」,認為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中醫將痹證分為兩大類:

  • 💨 風寒濕痹:有關節痠痛但無局部紅腫灼熱
    • 行痹:風偏勝,關節痠痛游走不定
    • 着痹:濕偏勝,肢體痠痛重着、肌膚麻木
    • 痛痹:寒偏勝,關節劇痛,疼痛不移
  • 🔥 熱痹:以關節紅腫熱痛為特點

🌧️ 為什麼天氣變化會引發風濕痛?

許多風濕患者能夠「預測」天氣變化,其實這與氣壓變化有關。當天氣轉變時(如颱風來臨前),大氣壓力下降,會導致關節內壓力相對增加,從而引發腫脹和疼痛感。此外,濕度變化也會影響關節周圍組織的敏感性,加重不適感。

🍲 強骨祛濕湯:中醫食療方推薦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食療方,幫助緩解風濕不適:



強骨祛濕湯 (1人量)

材料:金狗脊及杜仲各15克、木瓜半個、牛大力30克、蜜棗1粒。

製法:洗淨材料,木瓜去瓤及籽切塊,以清水5碗用猛火煲滾,改用細火煲45分鐘即成。

功效:金狗脊補腎強骨、祛風除濕,杜仲補腎強骨、益腎安胎,木瓜平肝和胃、祛濕舒筋,牛大力補脾益氣、強筋活絡、清熱潤肺,蜜棗補益脾胃、潤肺除痰;諸品相配有補腎強骨,祛濕舒筋功效。

✅ 結語

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對風濕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治療方法。如果你或家人正受風濕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並可配合適當的食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以緩解不適,提高生活質量。

注意: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疑問應諮詢專業醫師意見。


如想收聽更詳盡更足本的內容,請點擊《清晨爽利》-「健健康康在清晨」主題: 中醫病症俗語篇 ( 8 ) ﹕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