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身體沉重、頭昏腦漲?吃東西沒味道,舌頭黏糊糊的?不少人都有過這類「不舒服但說不清」的困擾,其實可能是「濕氣重」在搗鬼!本文從中醫理論拆解濕氣的由來、辨別方法,只要對照這些症狀,就能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同時分享 3 款簡單易做的祛濕食療,幫你擺脫濕邪困擾!

文章索引


甚麼是濕氣重?從「六氣」談濕邪的由來

中醫認為,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是正常氣候變化,稱為「六氣」;但當氣候反常(如梅雨季過度潮濕、夏季急凍降溫),且身體抵抗力不足時,「六氣」就會化身致病的「六淫」(又稱六邪),而「濕氣重」正是「濕邪」過盛引發的問題。

1. 濕邪的「兩大來源」:外濕與內濕

外濕

與環境相關,多見於長夏(夏季最後 1 個月、或夏至到處暑期間),此時雨水多、空氣濕度高,細菌、病毒易滋生,人體接觸後易被濕邪侵襲。 🌧️

內濕

與臟腑功能有關,核心在「脾」。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提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是脾負責運化體內水濕,若飲食油膩、熬夜勞累導致脾氣虛弱,水濕無法正常代謝,就會在體內堆積,形成內濕。

濕邪 4 大特性:對號入座!你有這些症狀嗎? 🔍

濕邪不同於其他病邪,它有獨特的「致病特點」,對應的症狀也很典型,不妨自我檢查:

濕氣自我檢測表

請勾選您最近是否出現以下症狀:




1. 濕為陰邪,易損陽氣

濕性像水一樣屬「陰」,最容易傷害脾的陽氣。脾氣受損後,水濕代謝更差,可能出現:

  • 腹瀉、大便不成形
  • 小便量少、下肢浮腫
  • 嚴重時可能有腹水(多見於慢性病患者)

2. 濕性重濁,全身沉重

「重」指身體有壓迫感,「濁」指分泌物混濁,常見:

  • 頭重如裹(像戴了厚重帽子)、全身困倦無力 😫
  • 關節酸痛麻木(濕邪侵襲經絡)
  • 面垢、眼垢增多,皮膚長濕疹且滲液
  • 女性白帶增多、男性小便渾濁

3. 濕性黏滯,病程纏綿

濕邪導致的症狀「黏膩不爽」,且容易反覆:

  • 大便黏馬桶、擦不乾淨
  • 濕疹、關節濕痛(如風濕)反覆發作,難以根治
  • 感冒後長時間鼻塞、咳嗽有痰,總好不透

4. 濕邪下注,易襲陰位

濕邪像水一樣「往下沉」,偏好攻擊身體下部:

  • 下肢水腫(按壓腳踝有凹陷)
  • 拉肚子、小便頻繁且渾濁
  • 女性白帶異常、男性前列腺炎(多與濕熱下注有關)

「口鞋鞋」?從舌苔判斷你是否有濕氣 👅

臨床上,很多患者會抱怨「口鞋鞋」(口中黏膩)、「脷苔厚」(舌頭有粗糙感),甚至吃東西沒味道 —— 其實是「濕氣重」的重要信號!

崔紹漢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臨床生物化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指出,「望舌」是中醫診斷的關鍵,舌像能直接反映體內濕邪狀況:

正常舌象

淡紅舌、薄白苔(舌體柔軟,舌苔薄而均勻,乾濕適中)

濕氣重的舌象

舌苔厚膩,可分為不同類型,對應不同濕邪問題

濕氣重舌苔類型對照表

舌苔類型 外觀特點 對應症狀與成因
腐苔 像豆腐渣,厚而疏鬆,刮之即去但很快復發
  • • 胃熱痰濁:伴口苦、噁心、咳黃痰
  • • 宿食積滯:伴口臭、腹脹、大便溏薄
白膩苔 白色濁苔,顆粒細小,刮之不去
  • • 外感寒濕:伴怕冷、頭痛、無汗
  • • 寒飲內停:伴腹脹、嘔吐清水、手腳冰涼
黃膩苔 黃色濁苔,中厚邊薄
  • • 痰熱閉肺:伴咳嗽、痰黃稠、呼吸急促
  • • 肝膽濕熱:伴口苦、皮膚黃、小便短赤
  • • 大腸濕熱:伴腹痛、拉肚子、大便有膿血

3 款祛濕食療方:長夏喝它,健脾又祛濕 🍵

針對不同需求,崔紹漢博士推薦 3 款簡單食療,材料易買、做法簡單,在家就能煮:




1. 長夏祛濕茶(1 人量):清熱祛濕 + 輔助消脂

生薏仁 30 克
荷葉 15 克
木瓜 100 克
冰糖 適量

做法:

  1. 材料洗淨,木瓜去瓤切件;
  2. 加 5 碗清水,猛火煲滾後轉細火煲 30 分鐘;
  3. 加入冰糖煮溶即可。

功效:

生薏仁利水健脾、荷葉解暑清熱、木瓜消食,適合夏天覺得口乾、身體沉重,且有瘦身需求的人。

2. 祛濕消暑湯(2 人量):健脾開胃 + 滋補

五指毛桃(南蓍) 60 克
生薏仁 30 克
荷葉 30 克
無花果 3 枚
豬瘦肉 200 克

做法:

  1. 材料洗淨,無花果切塊,豬瘦肉汆水去血沫;
  2. 加 8 碗清水,猛火煲滾後轉細火煲 1 小時;
  3. 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

五指毛桃益氣化濕、無花果潤腸開胃、豬瘦肉補血,適合全家飲用,尤其適合夏天胃口差、容易疲勞的人。

3. 化濕醒脾飲(1 人量):緩解口臭 + 祛濕濁

藿香 10 克
佩蘭 10 克
山楂 10 克
茵陳 15 克

做法:

  1. 材料略沖洗去塵;
  2. 加 4 碗清水煎 30 分鐘,剩 1 碗即可。

功效:

藿香、佩蘭芳香化濕,山楂消食化積,茵陳清熱利濕,特別適合「口鞋鞋」伴隨口臭、口氣重的人。

中醫小貼士:刷脷苔有用嗎?看舌診要注意這些 💡

很多人習慣早上用牙刷刷舌苔,以為能改善「厚苔」,但其實這是誤區!崔紹漢博士解釋:

舌苔的真相

  • 舌苔分「真苔」和「假苔」:真苔緊貼舌面,刮之不去,是體內濕邪的真實反映;假苔浮在舌面,刮之即去(如清晨未漱口的舌苔),並非真實濕邪。
  • 刷舌苔只能去除食物殘渣和假苔,無法解決內在濕氣,反而可能損傷舌黏膜。

看中醫前的準備建議:

  1. 就診前不用特意刷舌苔;
  2. 喝一杯清水漱口,沖走舌面雜物即可,醫師能更準確判斷。

重要提醒

如果出現嚴重浮腫、持續腹瀉、舌苔長期厚膩且食療無效,建議及時就診中醫,透過藥物和針灸調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濕氣問題!

總結:濕氣重不可怕,及時調理是關鍵 🌟

濕氣重不是「大病」,但長期忽視會導致脾氣虛弱、免疫力下降,甚至引發濕疹、關節炎等慢性病。日常除了喝食療,還要注意:

飲食調整

避免吃生冷油膩食物,多選擇健脾祛濕的食材如薏仁、赤小豆、山藥等。

環境管理

少吹冷氣,保持居住環境通風乾燥,使用除濕機控制室內濕度。

適量運動

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幫助排汗祛濕,增強新陳代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