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陽光海灘的郊遊樂趣時,你是否留意到潛在風險?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中暑危機、甚至蚊蟲叮咬,都可能讓輕鬆的郊遊演變成急症室之旅。瑪嘉烈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醫生為大家深入剖析香港郊遊常見意外及專業應對策略,助你安全出行。
文章索引
🦟 防蚊雙重防線:阻斷登革熱×基孔肯雅熱
香港郊外蚊蟲繁多,近期更出現由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引起市民對蚊叮感染風險的關注。「基孔肯雅熱」名稱雖源自非洲肯雅,但實際病毒最早在坦桑尼亞發現。當地土語 「Chikungunya」生動形容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蜷曲身體的狀態。此病毒主要由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典型病徵包括高燒、紅疹及劇烈關節痛。若曾到訪疫區並在返港後出現相關症狀,務必盡快求醫。
白紋伊蚊同時是登革熱傳播媒介,有效防蚊是保護關鍵:
1. 衣著防護:穿著淺色寬鬆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
2. 驅蚊劑選擇:選用含避蚊胺(DEET) 成分的蚊怕水,定時噴灑於皮膚與衣物
特別提醒:疫區返港者應持續防蚊2週,避免病毒透過本地蚊蟲傳播,演變為香港風土病!
⚡ 郊野3大風險應對策略
▍雷暴求生守則
• 立即採取「雷擊防護姿勢」:蹲低踮腳、雙手抱頭,縮小身體接觸地面面積
• 撤往低窪處或堅固建築,絕對不可躲樹下或手持金屬物品(登山杖、雨傘)
▍中暑分級急救
• 輕度中暑(疲倦、頭暈、噁心),立即移至陰涼通風處,鬆解衣物,用濕毛巾擦拭皮膚降溫,補充常溫水或電解質飲品。
• 重度中暑(體溫飆高、意識模糊、昏迷), 屬於醫療急症!需迅速脫去過多衣物,潑灑冷水協助散熱,立即召喚救護車 (999)。避免強灌冰水導致嘔吐窒息。利用溪水降溫需極度謹慎,須先評估水流穩定性與安全性。
▍有毒生物應變
• 毒蛇咬傷(青竹蛇、眼鏡蛇):
→ 保持冷靜限制活動,清水沖洗傷口,鬆敷紗布覆蓋。
→ 拍攝蛇身照片(勿捕捉),助醫院選用抗毒血清。
• 蜂螫處理:
→ 蜜蜂:毒針可能留在皮膚,需用硬卡(如信用卡)邊緣輕輕刮除,切勿擠壓以免注入更多毒液。
→ 胡蜂/黃蜂:通常不留下針,但毒液較強。若出現過敏反應(呼吸困難、全身紅腫),必須立即送醫。
• 野菇警示:外觀極難準確分辨毒性!強烈建議絕不採食任何野生菇類!誤食後勿自行催吐,應保留菇類樣本(如有),立即送院洗胃。
🎒 行山安全三寶:提升救援成功率
1. 手提電話:下載香港政府HKSOS App,GPS定位加速山野救援。
2. 充足食水:預防脫水中暑,每小時補充250ml水分。
3. 輕便急救包:必備消毒藥水、止血紗布、彈性繃帶
❓ 熱門QA實用解答
Q:迷路且受傷無訊號,該下山或留守?
→ 夜間或天色將暗時,留在安全位置保暖待援是最佳選擇,因日間救援效率遠高於夜間。盲目移動易生二次意外。
Q:長者在家會中暑嗎?
→ 絕對可能!尤其居住於鐵皮屋或頂層單位,室溫可飆升至40°C以上。應保持通風(開窗、開風扇)、多喝水,必要時前往有冷氣的社區中心暫避。
Q:遭遇野豬如何自保?
→ 保持鎮定,勿挑釁或靠近幼豬。保持眼神接觸,面向野豬緩慢後退,讓出離開路徑。若遭衝撞,可嘗試攀上高處躲避(野豬不善跳躍)。
平安歸來是享受香港郊遊樂趣的前提!行前務必查閱最新天氣預報、詳細告知家人行程路線,並善用科技輔助(如HKSOS App)。謹記:完善的安全意識與準備,比昂貴的裝備更為重要!
最後,提及郊外,自然也會令人想起行山遠足,這又有甚麼事項需要注意?請閱讀 《行山安全切勿輕忽 做足準備玩得放心》 獲得更多資訊,開心安全地歡度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