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10 月 29 日「世界中風關注日」,是全球對抗「第二號殺手」的警鐘。世界中風組織數據顯示,高達 1/3 中風患者會留下終身殘疾,而每耽擱 1 分鐘救治,就可能有 190 萬個腦細胞永遠死亡。2025 年主題「分秒必爭(Every Minute Counts)」直指核心:識別症狀、立即行動(#ActFAST)是救命關鍵。不論年齡,中風從不「挑人」,了解世界中風關注日的意義,學會應對知識,才能在危機來臨時搶奪黃金救治時間。詳情可查閱世界中風組織專題網站,記住:對中風而言,時間就是生命。

文章索引


全球第二號殺手——中風威脅不容忽視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關注日」,由世界中風組織發起,提醒大眾中風已成為全球「第二號殺手」。驚人的是,多達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出現中度至嚴重殘疾,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2025年的世界中風關注日延續「分秒必爭」(Every Minute Counts)宣傳活動,強調識別中風症狀和迅速行動(#ActFAST)對挽救生命的關鍵作用。

1/3
中風患者出現中度至嚴重殘疾
#2
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
1分鐘
延遲治療損失190萬神經元



中風是甚麼?兩大類型一次看懂

中風是由於大腦部分區域的血液供應被切斷,導致腦組織受損。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中風類型比較

缺血性中風
85%
出血性中風
15%

缺血性中風

血栓阻塞腦部血管,佔中風案例大多數

出血性中風

腦血管破裂導致血液中斷



香港中風現狀:年輕化趨勢令人擔憂

中風一向被視為老年疾病,但青年和中年人士的中風發病率正持續上升。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推出的網上期刊《非傳染病直擊》,中風是香港人口患病、殘障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輕中風趨勢

香港的「年輕中風」發病率在20年內增加了超過30%。研究顯示,18至55歲人士的中風粗發病率,從2001年每十萬人41.8宗,上升至2021年每十萬人59.7宗。

年輕中風風險因素:三高問題是主因

為識別年輕中風的風險因素,研究分析了431名18至55歲的中風病人,結果顯示:

高血壓
53%
高血脂
44%
吸煙習慣
26%
肥胖
19%
糖尿病
17%

這些數據突顯了提高認知和加強控制血管風險因素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年輕族群。




中風症狀辨識:BE-FAST口訣救一命

時間是治療中風的關鍵。謹記「談笑用兵」及「BE-FAST」口訣:

「談」

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笑」

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

一邊手腳無力

「兵」

出現以上症狀,立即求醫找救兵

BE-FAST口訣 - 詳細辨識方法

B

平衡
突然頭暈、搖晃、失去平衡

E

眼睛
視力突然模糊、缺損或看見重影

F

臉部
臉部是否對稱,如果一邊下垂,可能是中風徵兆

A

手臂
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無力、抬不起

S

說話
口齒不清或說話表達困難

T

時間
一發現上述病徵,立即求醫

緊急提醒

估算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若未即時治療,每分鐘可能有多達190萬個神經元死亡。失去的神經元愈多,功能損失愈嚴重,可能導致半身癱瘓、記憶受損等後遺症。




中風預防:八成案例可避免

研究指出,多達八成的中風案例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和妥善管理風險因素來預防。香港政府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為45歲或以上居民提供資助,透過家庭醫生進行「三高」篩查和診症服務,達致「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目標。

中風預防之道:健康生活是關鍵

中風的主要原因是吸煙、高血壓和血管硬化,預防中風應從日常生活習慣著手:

戒除煙酒

遠離煙草和限制酒精攝入

規律作息

作息定時,保持心境平和,配合恆常運動

均衡飲食

避免過多肥膩或甜食,防止過胖

定期檢查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接受檢查和治療

家中老幼齊學中風知識:兒童是家庭守護者

大眾常誤解中風病徵,以為手腳麻痺、口齒不清只是太累。實際上,治療中風分秒必爭。除了成年人要熟記急救口訣,兒童教育同樣重要。

為甚麼要教導孩子中風知識?因為他們是家中的小小守護者,能夠把中風知識與應變方法帶回家中,傳遞給父母和祖父母。當孩子察覺家人出現嘴角歪斜、說話含糊、手腳無力等症狀時,能立即提醒求醫,大大提高康復機會。





中風治療與康復:長期抗戰需要毅力

中風後,神經組織需要長時間復原,病人需以堅強意志接受長期康復治療,家人也應給予鼓勵和支持。康復過程因中風程度而異,在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的幫助下,許多病人能恢復自我照顧能力,部分甚至能重返工作崗位。

中風後常見併發症:全面了解不容忽視

中風是嚴重的疾病,多達四成急性期中風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語言或吞嚥困難,半數以上患者不能回到工作崗位。常見併發症包括:

褥瘡

因長期臥床導致皮膚潰爛,需定時翻身和使用特殊床墊

呼吸道感染

臥床導致呼吸能力減弱,痰涎難咳出,易引發肺炎

泌尿道感染

神經系統受損影響排尿功能,需導尿管和排尿訓練

其他併發症

肺炎、吞嚥哽塞、腦水腫、肩膊問題、消化道出血等

即使復原理想,中風患者仍需長期接受觀察,預防中風再度發生。

預防勝於治療

建立健康生活模式是預防中風最有效的方法。記住:BE-FAST,徵兆認得快,治療不耽擱,康復更有望。


本網站亦有不少中風有關的資訊,特別推薦閱讀 《🚨香港中風急救必知|年輕化危機!「談笑用兵」識別徵兆 + 中風科護士診所全面支援指南》